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亮:小微市场主体坚韧成长

公共治理 2022-11-22
文|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邦智库研究员

 
注册开办一家企业,在十年前需要费时数日,准备各种证明材料,在多个政府部门之间来回跑,并需要承担不菲的中介服务费。跑断腿、磨破嘴,是很多创业者不堪回首的糟糕经历。


如今,多数地区都一改过去“受理+核准”的流程为现场登记确认,实现了企业登记当天办理当天完成,甚至在一些城市达到了立等可取。与此同时,登记注册全程免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小微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地就能设立。一些新设市场主体还能收到政府部门提供的“大礼包”,企业经营需要的营业执照、发票、公章等一应俱全。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自2022年3月起正式施行,市场主体登记的文书种类和证明材料数量大幅精简,市场主体登记成本进一步显著降低,并使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激增。《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1年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4 亿户,当年新增2887万户市场主体,相比2012年底增长1.8倍,相当于日均新增7.9万余户。

登记注册是市场主体设立的起点,而自此之后的生产经营、融资用工、科技创新、进出口贸易等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都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巨变。在“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的推动下,政商关系朝着“亲清”方向发展,政务服务和各类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小微市场主体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过去十年,各级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各类“关键小事”,从细微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切切实实地破解小微市场主体在登记注册等各个环节的“中梗阻”,使小微市场主体的活力倍增,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培育新动能。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弱不禁风的小微市场主体而言,却不啻为狂风巨浪,稍微不慎就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乃至关门歇业。因此,解决小微市场主体的“关键小事”,就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命题。

在投融资方面,政府部门设立“负面清单”并不断压减,分阶段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使小微市场主体可以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大。订单贷、信用贷、登记贷、招投标贷等融资模式不断创新,税费减免、资金直达、免申即享等政策创新推陈出新,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环境明显优化。

在市场监管方面,“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使执法检查的规范性得到强化,小微市场主体的迎检负担显著下降。特别是信用监管的引入,市场监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和精准执法,也使小微市场主体更加注重维护信用,使市场竞争朝着优胜劣汰的良性秩序迈进。

凡此种种,都见证了过去十年政府从投资环境转向营商环境,而这一转变,意味着小微市场主体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了质的变化。投资环境强调地方政府通过税费、土地和融资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但是这往往导致政府部门注重抓大放小,甚至诱发各地皆输的逐底竞争。与此同时,投资环境单纯关注引进来,而后续的配套服务往往跟不上,一些地区还出现“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问题。

同投资环境的锦上添花不同,营商环境更强调一视同仁和雪中送炭,特别是向小微市场主体倾斜。营商环境特别注重润物细无声,从小微市场主体的真实感受出发,从政府自身的管理短板和服务差距入手,真正触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政策发挥预期效力。

小微市场主体的数量激增,使创新创业的活力得到激发,并推动各类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就业机会增加和生活品质提升。这使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在国际形势严峻和新冠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世人瞩目的增长韧性和发展动力。

展望未来,期待政府部门能够沿着过去十年探索积累的经验做法,进一步聚焦小微市场主体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系统性解决它们遇到的经营困难和成长烦恼,使这些小微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从地方走向全国乃至全球,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来源:凤凰新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时间:2022年10月08日

扫码关注更多
2022.10.08
消息速递|马亮参加第16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并做闭幕总结消息速递|马亮接受《北京商报》采访,谈电商助农问题消息速递丨马亮受邀参加第三届智库建设理论研讨会,谈智库人才培养消息速递 |马亮受邀参加蓝筹物业百强峰会,谈“物业+”与社区治理现代化(附演讲实录)

消息速递|马亮接受东方卫视采访,谈陪诊师行业规范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